养护工艺
关于管片混凝土的养护技术一般的做法是:采用静养,蒸养,湿养相结合的混凝土养护工艺:
⑴ 静养:混凝土浇注成型后,置于自然环境中2~4h 自然养护。
⑵ 蒸养:静养结束后,盖上养护罩,开始缓慢均匀通入蒸汽升温,通过的温度测量计不定时测量升温情况和温度值,作好详细的养护记录,保证温升不超过15~20℃/h,温度不超过60℃;当罩内温度均匀升高到50℃~60℃时,恒温养护3~4h。预埋件防腐能力决定了其使用寿命的长短,直接影响工程运行的安全。再均匀缓慢降温,温降速度不超过20℃/h。与外界同温后即可拆去养护罩。
⑶ 湿养:通过蒸养的管片,强度均可达到拆模起吊的要求。将管片起吊放入养护水池中,养护约7 天后混凝土在强度的发展和有害裂缝防止方面均可达到满意的程度,即可吊放到堆场堆存,以备安装使用。
在蒸养技术的发展上,以往一般都是靠人工操作来完成。其中地铁管片模具和综合管廊模具均采用国内先进的附着式振动方式,节省了人工成本。由于普通仪表精度低,手动开关阀门不,依靠人工测温、帆布覆盖、大养护池的养护方法温度控制误差较大,盾构管片的高质量要求很难保证。因此开发计算机自动控制蒸养系统是十分必要的。随着蒸养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在这些方面均有较大的改进, 蒸养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
“6片管片拼装成一个约1.2米至1.5米长的地铁隧道环,仅100米长的地铁隧道大致需要生产420片管片。另外,若是预埋槽道采用铝锌合金作为防腐层,如果没有绝缘层软化泪流,起不到对防腐层的封闭作用,防腐层中的铝元素会与混凝土中碱性物质发生反应,使得防腐层遭到破坏。这其中从钢筋加工、混凝土灌造到产品入库、出库等,产生的信息数据量巨大。”基地技术员张清举例说,仅100米长的隧道管片,以过去的手工方式记录流水号、灌造记录、入堆记录等10余种台账,单天记录的各类数据就达2000余个,资料摞起来有1米多高。
为解决这些数据难题,新研发的“智能制造平台”,以智能业务、移动作业、决策支持平台为核心,设置了智能数据采集和感知、智能生产管控、质量追溯、多站协同等8大模块,具体功能模块涉及原材料管理、人员管理、生产计划管理、质量管理等。槽道材质要求盾构管片预埋槽道及锚杆和相应配件的材质选用低碳高合金钢,其中碳元素含量≤0。“从原材料入库、钢筋加工、骨架入模,到混凝土灌造、堆场作业、成品出库等生产信息数据,再也不需要一张纸。”张清说。
而在系统生产调度下,浇筑管片的模型也被划分为上线、闲置、维修、报废不同状态,只有上线状态的模型,才能扫码成功、投入当日生产。
“我们同时要承担4条地铁线20余个标段的管片生产任务,管片型号又分为115种,以往全凭生产调度口头传达当日生产计划,现场工人难免记错,往往出现‘急需的某类管片没有生产’,而‘不急需的某几类管片却堆积如山’等尴尬情况。管片模具,是用模具钢制造的,由一块底板、四块侧板、两个上盖所组成的用于隧道管片生产的性混凝土预制件模具。”该基地现场生产管理人员说,采用目前的信息化管理后,系统会根据需要设置地铁施工各标段的管片需求计划,还有细分至月、周、日的生产计划。